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中职生就业定位指导
职业教育其实质就是就业教育,面对又一次的就业浪潮,我们要理性地分析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和人生价值。
一、就业形势定位
2006年11月16日,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召开的科学与人文论坛上,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部长田成平表示,今年高校毕业生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总量达到413万。按照70%的初次就业率计算,今年高校毕业生约有124万人无法实现当期就业。同时,与大学生就业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专、高职、职高学生的抢手。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相关课题组对广东、福建和浙江省进行了实地调研,并在全国40个城市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高技能人才短缺严重,技师和高级技师占全部技能劳动者的比例不到4%,而企业需求的比例是14%以上。我国高技能人才状况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却十分明显:高技能人才总数不足5%,而发达国家的高级工达35%以上。专门负责该项统计调查的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处长刘宝民介绍,“目前企业稀缺人才主要是技能型,要求能到一线发展。”
2007年4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除新疆外)的 就业情况:2006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数(不含技工学校毕业生)为364.25万人,就业学生数为348.25万人,就业率为95.6%。据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副司长王继平介绍,从1999年以来,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就业率持续增高,特别是从2002年开始,基本保持在90%以上。在当前高等教育就业困难情况下,这是可喜的现象。具体情况是:2002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4.6%(对上海、天津、辽宁、山东、河南、四川、湖北、广东、厦门、宁波等10个省、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的100所中职学校的抽样调查)。2003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2.3%(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2004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4.3%(对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职毕业生就业情况抽样调查)。2005年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5.35%(对全国37个省级单位进行调查,毕业生数323.69万人,就业学生数308.64万人。不含技工学校数据)。
二、就业心理定位
当今时代,竞争机制已经渗入社会和各个领域和人生的整个过程。中职毕业生要在正确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充分相信自己的实力,敢于通过竞争去达到理想的目标。必须在心理上准备同“铁饭碗、大锅饭”的传统告别;从社会进步和深化改革的角度来加深对竞争机制的认识,强化自身的竞争意识,自觉地正视社会现实,转变观念,做好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
(一)转变就业观念
一方面,部分中职生及其家长不能正确认识人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形势,其观念陈旧,不愿到生产第一线和基层工作。
另一方面,传统人才观占主导地位,把学历等同于人才,单一化、狭隘化了成才的途径。我们应该看到,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已从昔日的单纯知识型转向知识、能力和人格协调发展的综合素质型。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作了明确的定位:培养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实用型专门人才。我们必须告诉学生根据这一个目标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国家要求,社会需求和个人发展的实际。我们自从走进中职学校,由职业技术教育的性质和目标就基本确定自己未来的职业。
学生读一回书,希望自己找一份理想的工作,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于“理想”有些同学理解出现误区。要知道“既省力,又不辛苦的,工资又很高”的工作在现实中根本就找不到。学生要珍惜学校千辛万苦为他们争取来的就业机会。学会分析形势,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己创造价值。
(二)理性评价自己
中职生一定要对自己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和全面了解,应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把工作当做积累经验、学习业务技能、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为将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不可妄自菲薄。
不少中职生在和大学生的竞争中认为低人一等,普遍存在自卑感,认为大学生比自己的理论知识深厚,各方面素质较高,在竞争中占有绝对优势。但是,中职生亦应看到大学生在找工作时普遍存在要求工作条件较好,工资待遇较高的劣势;应认识到无论哪一个用人单位的工作岗位都有层次之分,所需人才的知识结构亦有层次之分;要看到自身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实际动手能力上及工作务实程度上的优势.
不可好高骛远
把自己位置摆正,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只是一名中专生,从事的职业及岗位应是生产第一线,所做的工作必须从最基层做起。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与脚踏实地并不矛盾。职业理想的追求与实现,并不一定取决于职业本身。在中外众多的伟大科学家们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他们当初职业的起点并非那么“理想”。富兰克林曾经是个钉书工人,华罗庚初中毕业后便帮助家里料理小杂货铺,也曾在母校干过杂务。可见,较低的职业起点,并不贬低职业理想的价值,从现实的生活之路起步,也正是大多数科学家的职业理想迸发、形成的环境。当你朝着自己的目标全力以赴时,全世界都回味为你让路。
(三)积累就业成本
要想谋得合适的职业,并在职位上站得牢,仅仅敢于竞争还不够,还必须善于竞争。善于竞争体现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实力和良好的竞技状态。
1、较高的职业素质
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择业观,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良好的劳动纪律,高度的工作责任心,是在工作岗位上进一步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真正成为行业需求的人才。
中职的德育工作中,重点就是就业教育,培养学生就业所需的思想素质。比如,我们要求养成不迟到、不旷课、不早退,遵守校规校纪等习惯,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自觉遵守厂规厂纪,具有较强的组织观念等。凡好的单位,他们的规章制度肯定很严格。如果不能适应,轻则扣钱,重则除名。比如,要求养成认真做作业、一丝不苟地做好清洁等习惯,实际上就是为了学生今后在工作岗位上能够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干工作。少说话,多做事,始终是单位欢迎的人。比如,培养爱校、爱专业、爱班级,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今后能爱岗敬业,热爱自己的单位。很难想象,一个对单位漠不关心的人,能受到单位的欢迎。
国际中安大厦华软新元公司的穆经理,于80年代末,90年代中期一直在外资企业打工,对学生的择业现象比较了解。他说,在外资企业工作,大专生和中专生是单位觉得最好用的人。在这些企业,本科生、研究生不少,博士生也有,最低层就是大专生和中专生,也正是这种低调的心态,反而使得他们对工作积极主动,任劳任怨,在岗位上干得很出色。由于他们出色的工作,很多人的业务能力超过了该单位的很多本科生、研究生,不少人被提拔到管理层。因此,心态低调,才能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做好工作。
2、角色转换的心理准备
作为学生从小到大已经习惯了轻松的生活,养成了依赖心理和自律不严的习惯。而工作之后,学生的身份发生了转变,严肃认真不讲情面的领导替代了循循善诱的老师,陌生的同事关系替代了熟悉、亲密的同学关系。在工作岗位上必须严格遵守单位的规章制度,担负起员工的责任和义务。角色的迅速转变使学生感觉很不适应,精神压力很大,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培养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勇敢地面对现实,对自己提出高标准、严要求,遵守规定的到校时间,养成守时习惯,否则以后工作就不适应单位的考勤制度,要培养吃苦耐劳精神和敬业精神。
3、社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
工作,意味着走出学校单纯的环境,走向社会的大舞台。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不像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那么简单明朗,容易相处,要引导学生重视人际交往,懂得与人团结合作的原则,处理好复杂的社会人际关系。
首先,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原则是以诚待人,为人处事要以诚信为准则。诚实既包括客观评价自己与他人,坦率地表露心迹,也包括待人赤诚相见。诚实守信的人最容易被社会所接纳,背信弃义的行为是人们所不齿的。现代社会的发展,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团队精神。不要事事以我为中心,要以全局为重,处事要考虑到别人。
其次,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会宽容与忍耐,摒弃自私自利与霸气,强调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方面,应采取谦和忍让的态度,消除偏激,避免将矛盾激化。
再次,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学会尊重别人,讲究礼貌礼仪,从小事做起,养成文明交往的良好习惯,使自己的人际关系处于一种和谐、温馨、真诚的氛围之中,为自己事业迈向更高阶梯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颗树找到了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它就会尽情地伸展腰肢,繁茂枝叶;一只鸟寻到了适合自己生活的气候,它就会努力地丰满羽翼,拥抱蓝天;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找到最适合的位置,实现愿望,圆满人生。
|